八小时生死营救:医院里的温度与奇迹
来源:苏毅程 发布时间:2025-09-29 15:21:27 浏览次数:74

一阵尖锐的急救车鸣笛声骤然划破医院的静谧。周女士骑电车出行时,不幸同工程车发生交通事故并被卷入车底,下半身遭受毁灭性碾压。当她被紧急送抵急诊室时,骨盆骨折、右下肢严重碾挫伤,已出现失血性休克等致命症状,生命体征岌岌可危。

消息传来,医院紧急集合整形外科沈国良主任医师和张建超副主任医师、骨科何罕亮主任医师、血管外科与介入科孙元主任医师等专家,启动多学科急会诊,并组建紧急救治小组,一场与死神竞速的营救战即刻打响。护理部王洁主任、医务处张立峰副处长直奔急诊现场协调指挥,从患者转运路径的精细规划、术前检查绿色通道的快速协调,到手术器械的精准清点与血源的紧急调配,每一个环节都衔接紧密,为后续救治抢出了决定生死的“黄金时间”。

术前检查结果远比预想中严峻:患者骨盆呈粉碎性骨折,下肢多发骨折,更致命的是右下肢腘动脉、静脉完全撕脱离断,缺损长度达10厘米;小腿部位的软组织与肌肉大面积撕脱,已完全丧失血运迹象;腓骨头游离并腓骨骨折,腓总神经呈鼠尾状撕脱,近段神经断端已无法触及。参与会诊的专家表示,以这种伤情,从临床风险控制角度,截肢是更稳妥的选择。保肢不仅要同时攻克血管、神经、骨骼同步修复的多重技术难关,术后感染、组织坏死等并发症的风险更是难以预估。


当医生将病情与两种治疗方案详细告知家属时,家属眼眶通红却语气坚定:“她还年轻,我们信得过医院,请务必要试试保肢!”这份沉甸甸的信任,如同一剂强心针,让救治团队下定决心向“不可能”发起挑战。整形外科张建超副主任医师、骨科何罕亮主任医师、血管外科孙元主任医师等专家再次围坐,逐帧梳理患者的CTCTA影像,反复推演手术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。最终确定“先止血控休克、再固定骨骼、最后修复血运与软组织”的分步救治方案。

手术室内,无影灯的光芒彻夜未熄,医护人员通力协作,精密配合。血管介入科团队率先登场,在DSA设备的精准引导下,将栓塞剂准确送入髂内血管,成功阻断了致命性出血,为后续手术筑牢“安全防线”;紧接着,骨科团队迅速为患者实施骨盆外固定架植入术,凭借精湛技术将移位的骨骼临时固定,为后续操作筑牢稳定“基座”;随后,整形科团队接过“接力棒”,专注于下肢血运重建——在患者患肢处小心翼翼游离出约20厘米长的大隐静脉,如同拆解精密仪器般将其精准分成两段,分别桥接断裂的腘动脉与腘静脉,又以毫米级的精度细致吻合胫前动脉,为缺血的下肢重新搭建起“生命通道”。同时,医生们手持镊子逐寸清理无血运的肌肉组织与撕脱皮肤,每一次下刀、每一次缝合,都凝聚着对生命的敬畏与专业的严谨。

从午后到次日凌晨,8个小时里,救治团队无人离岗、无人松懈。这场多学科协作的“生命战役”中,术中累计输液9040ml、输注红细胞18U、血浆1750ml、血小板0.5治疗量、冷沉凝血因子8.5U,相当于为患者完整更换数遍全身血液。

手术的结束,并非救援的终点。术后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面临重重考验,学科带头人郭强教授领衔督导、调整救治方案。在许莹莹护士长带领的护理团队精心护理下,患者平稳度过感染、休克等一道道危险期。

在此后的治疗中,患者又先后经历7次扩创、皮瓣转移与植皮术。在医护团队的精心呵护与多科室的持续协作下,患者病情逐步稳定,不仅成功挣脱了死神的纠缠,那只曾被判定“几乎不可能保住”的右小腿,也奇迹般得以留存。

如今,当患者在病床上缓缓活动膝关节,感受着肢体的知觉一点点恢复时,话语中不仅是劫后余生的庆幸,更是对医护人员的感激。患者携全家写了一封感谢全院职工的感谢信,从信中我们能感觉这份真挚而温暖的情感。

这场跨越昼夜的生死营救的顺利进行,得益于我院的快速反应机制和多学科协作(MDT)模式,而医患之间的信任,则是创造生命奇迹的关键密码。在这家充满温情与力量的医院里,这样的坚守与奇迹,仍在不断续写。